行业动态

Bidding information
服务社会经济、保障改善民生、振兴国家工业。

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竞争是否还要继续:单机容量越大越好?

发布时间:2020-10-14    浏览次数:1612

前几天,明阳陆上5.2-166机组并网发电,单从技术角度,我是非常支持和赞同大容量单机的诞生,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主机单位千瓦的边际成本,同时可以大幅度提升资源利用率。

GE12MW风机发布宣传图(照片来自网络)

回头看海上:GE的海上12MW机型样机两个月前并网发电;5月19日,西门子歌美飒发布14MW海上直驱风机,型号SG 14-222 DD,叶轮直径达222米,成为目前全球正式发布的最大容量风电机组。而GE已确定在中国投资揭阳12MW生产基地,无不显示了海上风电的机型单机容量竞争升级的迫切形势。

国内:在这方面并不是静待无事,东汽在八月份横空出世10MW风机并网发电,同时获得了100MW的订单,中国人在行业从未落伍。明阳11MW海上风机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发过程中,过几天是不是发布下线也是

国际:10月7日,挪威公司OIM Wind及其金融合作伙伴正式更新宣布已与中集来福士签署完成一份工程、采购和施工(EPC)合同,双方已经签署了建造第一艘船的造船合同,并可以选择建造另一艘相同设计的船。该船体动力由LNG动力电池供电,超过15MW机组能力,设备起重能力达2600吨。在最大作业水深67米条件下,主吊钩提升高度可超过主甲板165米,超出海平面最高195米。(参考:2600吨起重机吊起1700吨海上风电巨型单桩,附未来单桩基础成本竞争力解决方案)

从这条新闻来看,这艘船的最大安装施工能力就限于风电15MW 机型,未来海上风电是不是还有更大的单机容量机型呢?

单单从机型占地来看,单机容量越大,单位地域的能量产出会越大,但是不是单价容量越大越好呢。先给大家讲一个工程机械的竞争案例:

几年前,三一和中联重科为了领先泵送领域技术,两家企业在泵车的臂架高度不停的增加泵车高度,最后三一做到86m不再继续,重量中科做到101m也停止了,当然最后中联重科获得了泵车臂架的吉尼斯记录,但大家并不知道中联重科未来这个101m臂架泵车付出了几千万的研发成本,最后也没有一家客户为此买单;三一的86m臂架泵车好歹最终销售了几台,是不是把研发成本拿回来不得而知。

我说这个案例的并不是说风机单机容量往大的方向发展是存在问题,而是想给行业一个提醒:风电主机装备企业,其实是行业发展的领头羊,风机技术参数的提升决定了风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,同时也决定了风电的单位造价。十年前,5m/s的风速从来没有想过要作为主力资源开发,前几天三一已经在河南把4.5m/s风速做到了1900h的发电量,由此可以看到风机在风电开发中的核心领导作用。

风机单机容量的大小决定了资源开发的规模,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越大越好,但我们也忽略了一个潜在问题:单机越大,单机的制造费用并不是按照线性规律下降,同时直接影响风电场的建安费用。曾经为了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桥箱吊装,振华港机单独为此开发了一套巨无霸海上吊装工程船,其造价不言而喻肯定不菲。再看我们的海上10+MW巨无霸风机的制造,从轴承到叶片,从吊装到维护,从风机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得为他配套,否则风机就只能是工厂里的一个样机。为此配套的建安装备,施工等都得定制而生,其造价明显不菲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海上风机的单机容量并不是越大越好,从单位造价来看并不一定是越大就会降低,这个需要我们行业来思考和研究确定。

相对陆上风机而言,由于施工运维的配套要简单,但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呢?未来资源的增量部分是资源越来越差,建设条件越来越苛刻,从这个角度看大一点可能好,但大到多大规模,需要因地制宜,从开发规模,风资源质量,建安施工成本等综合考虑,如果风资源较好,可能单机容量大,资源利用率会相对高一点,是否要继续大到6-8MW,值得商榷。

是不是风机越大就不好呢,总体来看还是要根据海陆资源,建设条件和资源规模充分考虑,全面做出判断,在风电开发投资收益影响的这么多维度中,单机容量总有一个临界值,需要我们行业从业者们去发掘。风电的发展到了今天,相信我们应该都能深刻理解行业的发展潜在本质,过去制造业的很多发展经验和教训我们风电行业参考和学习,如何在大容量和低造价中找到平衡,将是我们未来持续的课题。

上一条:国家电投李鹏:能源生产企业都面临向能源服务企业转型的需求
下一条:数字化转型:光伏降本的“临门一脚”
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